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校园里,春意盎然,樱花如云,我独自漫步在这片花海之中,心绪飘向了远方。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将来临,记忆中的那个春天,青团的故事,总是让我难以忘怀。
那是一个和风细雨的午后,我和好友晓岚约好一起制作青团,这是我们学校的一门传统手工课程。青团,是清明节不可或缺的时令食品,以糯米和艾草为料,包裹着各式各样的馅料,不仅是一种美食,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。
“你知道吗?古人云,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”晓岚一边和面一边说道,她的话语里带着几分诗意。
我笑着点头,“是啊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制作青团,大概也是为了纪念先人,提醒我们不忘本吧。”
我们边聊边忙,不一会儿,一盘盘绿油油的青团便在我们的手中诞生了。看着这些小巧精致的青团,我仿佛看到了过往岁月的影子。
“记得去年清明,我们也是这样忙碌着。”晓岚回忆道,“那时候,我们还邀请了其他系的同学们一起来做青团,大家边做边聊,气氛可热烈了。”
我赞同地回应,“的确,那种团结协作的感觉,真是让人难忘。青团不只是食物,它承载着我们之间的友情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。”
就在这时,我们的班主任老师走了过来,看到我们忙碌的身影,他微笑着点头:“你们这些年轻人,真是能干。古人云,‘百善孝为先’,你们通过这种方式来传承文化,也是对先人的孝顺啊。”
老师的话语让我不禁肃然起敬,是的,虽然我们没有直接祭拜,但在校园里,我们用自己的方式纪念着传统,传递着文化。
制作青团的过程中,我们还邀请了学弟学妹们加入,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参与到这项传统活动中来。青团不仅仅是一种食物,它更像是一种文化的使者,将传统与现代巧妙地融合在一起。
“学姐,做青团有什么特别的技巧吗?”学妹好奇地问。
我耐心地回答:“其实,做青团就如同做人一样,需要耐心和细心。古人云,‘一粥一饭,当思来之不易’,每一步都要认真对待,才能做出既美观又好吃的青团。”
随着青团的蒸制完成,教室里弥漫着艾草的清香。我们围坐在一起,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,心中满是成就感和满足感。这青团里,不仅有艾草的清香,更有我们青春的记忆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。
清明节,不仅是对逝去亲人的怀念,也是对生命的一次深刻感悟。在制作青团的过程中,我们不仅学会了制作技巧,更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。青团,这个小小的食品,连接着过去与现在,连接着传统与现代,更连接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。
时光荏苒,岁月如梭。今年的清明,我还会与晓岚一起制作青团,不仅是为了纪念传统,更是为了继续我们之间的友情和对文化的传承。青团的故事,将会在我们的记忆中,如这校园里的樱花一般,永远绽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