妈妈笑着回答:“别急,今天放学回家,咱们就一起动手。青团不仅仅是一种食物,它承载着我们对祖先的追思和对春天的赞美。”
放学铃声响起,我像一只脱缰的小马,飞快地冲回家中。家里已经准备好了新鲜的艾草和糯米粉。妈妈告诉我,艾草要选嫩绿的,糯米粉要和得软硬适中。
“看,艾草这么绿,就像春天的颜色。”我指着盆里鲜嫩的艾草,不禁赞叹。
“是啊,古人云‘春来江水绿如蓝’,这艾草的绿,正是春天的象征。”妈妈一边解释,一边开始示范如何制作青团。
我和妹妹在一旁认真地观看,不时地提问。“妈,为什么要把艾草煮熟呢?”妹妹眨巴着大眼睛好奇地问。
妈妈耐心地说:“煮熟是为了更好地提取艾草的香味,这一步很关键,‘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’,要做好青团,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。”
我们按照妈妈的指导,先将艾草捣碎,然后和糯米粉一起揉搓,慢慢地,面团就变成了一个个光滑的小团子。我们把它们放在蒸笼里,大火蒸上十几分钟,青团的清香就弥漫在整个屋子里。
“哇,这香味,真是让人垂涎三尺啊!”我夸张地说,仿佛已经尝到了青团的美味。
妹妹也不甘示弱:“就像诗里说的‘食色,性也’,看到这么好吃的青团,谁不想吃上一口呢?”
妈妈听了,笑着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:“古人云‘不时不食’,意思是我们应该吃当季的食物。清明时节的青团,不仅味道好,而且很有营养。”
我们边听妈妈讲,边迫不及待地尝起了自己做的青团。咬一口,软糯甘甜,艾草的清香在口中回荡,仿佛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。
“真好吃,明年我也要帮忙做。”我认真地对妈妈说。
妈妈点了点头:“很好,青团不只是食物,它还承载着我们对传统的传承。将来,你们长大了,也要把这些传统传递下去。”
那一晚,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,享受着自己动手做的美食,谈论着往昔的故事,感受着家的温暖。清明节的青团,不仅仅是一顿饭,它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,一种情感的交流。